
美国近期推出的《大而美法案》(The 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这项法案在延续2017年《减税与就业法案》部分减税机制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了房地产投资激励政策,在支持商业地产翻新与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同时,取消了部分新能源与绿色建筑领域的财政支持。对于聚氨酯产业链而言,这项法案传递出复杂的信号,既包含潜在机遇,也隐藏结构性风险,尤其对MDI与TDI两个核心原料而言,影响呈现明显分化。
法案的核心之一是延续并拓展“奖励折旧”(Bonus Depreciation)机制,允许商业地产投资者对改造项目中用于提升资产价值的投资进行税前抵扣,最高比例可达100%。改造内容涵盖建筑结构翻新、暖通空调系统升级、门窗更换、屋顶隔热与节能优化等,这类投资通常具备较高能效标准,广泛应用聚氨酯类保温与密封材料,尤其是以MDI体系为基础的喷涂硬泡、PU夹芯板、密封胶条等。与此同时,法案还将“机会区”税收优惠永久写入法典,鼓励长期资金流入低收入社区的房地产项目,在理论上也可能为节能材料创造应用场景。
但在积极信号之外,法案也取消了多个对绿色建筑发展至关重要的财政工具。例如,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HUD)旗下的绿色与韧性翻新项目(GRRP)的未拨付资金被撤销,总计涉及8.375亿美元直接补贴与高达40亿美元的贷款担保额度。这一项目原本面向低收入多户住宅,资金主要用于支持节能保温、设备升级、门窗更换等工程,是MDI硬泡等高效节能材料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GRRP项目的取消,意味着聚氨酯在社会保障类建筑中的需求将大幅缩水。
从需求端传导逻辑来看,MDI受政策影响更为直接。MDI主要用于生产硬泡聚氨酯,广泛应用于建筑保温、冷链仓储、工业密封等领域。在“奖励折旧”激励下,商业地产持有者更倾向于投资节能性能优越的材料,而聚氨酯硬泡凭借优异的隔热性能(导热系数低至0.022–0.028W/m·K)、施工便捷性和耐久性,具备天然优势。因此,即使失去政府财政补贴,商业项目中的MDI使用强度仍有望上升,形成结构性提升。
相较之下,TDI(甲苯二异氰酸酯)在法案中的受益程度则较为间接。TDI主要用于生产软质聚氨酯泡沫,广泛应用于床垫、沙发、汽车座椅等软体家具中。随着法案推动商业地产翻新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家具、床垫等室内配套产品可能迎来替换与增量需求,进而间接带动TDI消费。尤其在办公楼、酒店、公寓等翻新项目中,大规模家具采购为TDI提供潜在支撑。然而,美国软体家具产业链外包严重,大量产品来自中国、越南、墨西哥等国家,本土TDI消费的实际拉动空间仍存在不确定性。
进一步来看,取消HUD项目所带来的影响可能抵消甚至超过商业端的新增拉动。HUD主导的改造项目通常具备稳定、长期、体量大的特点,是聚氨酯建材的“刚性需求来源”。它们一旦停摆,将直接削弱聚氨酯保温材料的中低端市场覆盖面。此外,HUD项目使用的材料标准往往高于普通商业项目,对聚氨酯的依赖度更高,其撤销带来的缺口难以在短期内由市场自发补齐。
也就是说,“大而美”法案呈现出一种结构性分化特征:一方面,政策鼓励“有钱人”(如商业地产开发商)通过税收抵扣加大节能投资,使得高性能材料如聚氨酯硬泡的使用强度有望上升;另一方面,却砍掉了原本为“弱势群体”提供节能改造资源的财政支持,使得依赖政府补贴才能推动改造的住宅项目陷入停滞。这种“一增一减”格局,意味着聚氨酯行业将面临需求结构的上移,但同时也要应对某些传统市场板块的收缩。
总的来看,“大而美”法案对于聚氨酯产业链而言并非单纯的利好或利空,而是一次市场结构与政策重心的再平衡。MDI所对应的建筑节能材料市场在商业领域有望获得新动能,TDI则可能通过软体家具替换实现温和修复。但HUD类项目的资金撤回,将令聚氨酯在社会型住房中的渗透率受限。未来行业应密切关注美国商业地产翻新项目的推进速度、民间资金对节能材料的真实投入意愿,以及联邦或州政府是否推出替代性绿色建筑扶持机制,以重新锚定聚氨酯在美国市场的增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