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天天化工网统计,2023年中国聚醚多元醇产能747.7万吨,遵循“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年产量达469.6万吨/年,市场竞争激烈,行业平均开工率达62.8%。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行业内的头部企业依然在积极扩建聚醚多元醇项目,这背后反映出的是行业内部复杂的竞争格局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在国际贸易中,一个国家应专注于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其不具有优势的产品。这一理论同样可以应用于聚醚多元醇行业,即聚醚企业应专注于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聚醚产品,而放弃或改进那些不具有优势的生产线。随着近年来聚醚多元醇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聚醚企业面临的行业洗牌是一种产能结构的优化过程,即高效、环保的新型产能正在逐步替代老旧、低效的产能,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升级和转型。
产能过剩是当前聚醚多元醇行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然而,对于单个企业来说,并不存在所谓的“过剩产能”,许多企业因为装置技术问题无法满负荷运行,或者因为订单需求不足导致部分产能“闲置”。因此,对于聚醚多元醇企业来说,提升技术水平、优化产品结构、拓展市场渠道,成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关键。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聚醚多元醇企业也在积极寻求转型升级的路径。通过“优链、延链、补链”的方式,企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扩大聚醚多元醇的市场规模。这种转型升级不仅增强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也提升了品牌形象,巩固了行业话语权。
与此同时,国内聚醚多元醇产能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竞争格局。然而,这也为一些具有实力和优势的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国际巨头如陶氏、科思创、SKC、壳牌等加速聚醚业务转型,市场份额逐渐向万华、隆华、长华等本土头部聚醚多元醇企业集中。这些企业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逐步在行业中确立了领先地位。
虽然聚醚多元醇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但这也为行业内的企业提供了转型升级的契机。通过提升技术水平、优化产品结构、拓展市场渠道等方式,企业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于聚醚多元醇企业来说,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