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新冠疫情、乌克兰战争及其引发的粮食和能源危机、通胀飙升、债务收紧以及气候紧急状况等一系列事件导致世界经济遭受重创。2023年全球经济延续2022年的放缓趋势,总体处于疫后修复期,但复苏动能缓慢。聚醚多元醇产品下游行业需求增长乏力,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产能过剩,毛利率过低,导致国内外多家企业加速聚醚多元醇企业单体-组合料业务转型,今天小编带大家盘点下2022-2023年期间相关企业动态。
科思创
科思创在2022年底前退出亚太区(除日本外)家电业合成聚醚多元醇业务,将继续聚焦汽车、风机叶片、拉挤技术和冷链系统等聚氨酯组合料应用领域的客户需求,为其提供定制解决方案和聚氨酯组合料产品。同年也关闭了台湾高雄聚醚多元醇工厂。随着科思创、亨斯迈、巴斯夫近几年逐步退出白料(硬泡组合聚醚)领域,转向特种化学品研发。当前聚氨酯领域最突出的竞争力在于成本控制能力和协同整机厂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能力,家电白料市场份额也逐步向万华、红宝丽等国产企业集中。
联创股份
2022年联创股份终止投资建设4.5万吨年聚醚多元醇扩建及2万吨年环戊烷型组合聚醚一体化项目。拟改建生产利润空间较大、市场需求较旺的基础聚醚多元醇为原料的升级换代产品端氨基聚醚。聚醚胺具有粘度低、适用期长、韧性高、 抗老等优异性能,在一些材料上能够很好的替代聚醚,并能够提高新型材料的应用性能,目前中国聚醚胺应用风电产业已达60%以上,为实现2020年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和20%的目标,促进能源转型,我国加快推动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给中国风电行业再次注入强心剂,届时持续拉动聚醚胺需求。除联创股份外,山东尚正、隆华新材、岳阳昌德、扬州晨化等也在发力聚醚胺领域。
陶氏
2023年陶氏宣布将张家港年产12万吨的组合聚醚(家电)项目进行技术改进,用于生产水性聚氨酯分散体。水性聚氨酯,作为以水作为溶剂的新型环保材料聚氨酯,相较传统聚氨酯具有无污染、安全可靠、机械性能优良、相容性好、易于改性等优点。科思创2023年中宣布其上海水性聚氨酯分散体(PUD)新工厂竣工,将于2024年首季度开始向亚太市场供应低碳足迹水性聚氨酯分散体(PUD)系列产品。
SKC
近年来SKC加快了调整产品结构和业务模式的动作。2023年10月SKC决定将100%的聚氨酯原材料事业子公司SK Pucore股份出售给私募基金运营公司Glenwood Private Equity。SK Pucore是从1991年起,拥有30多年的聚醚多元醇生产经验的公司。本次聚氨酯业务出售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向二次电池、半导体、环保材料为中心的事业结构转型。
新加坡壳牌
2023年底市场消息称中海油、Eversun Holdings和万华化学等公司正考虑对壳牌在新加坡的资产进行非约束性投标,目前已经开始对壳牌资产进行早期评估,具体包括日产量23.7万桶的炼油厂和一座年产量100万吨的乙烯裂解厂。近两年来,壳牌还透露过将新加坡Pulau Bukom炼油厂原油加工能力减半的规划,并同时加大了对新加坡光伏发电领域投资。在2050成为净零公司目标之下,壳牌考虑到设备老旧,不得不削减对石油板块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