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软体家具行业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来,持续承受美国加征关税及反倾销税的双重压力。2018年首轮加税潮中,美国对木质卧室家具、床垫等产品征收25%关税,部分品类叠加反倾销税后税率高达227%,直接导致中国对美软体家具出口额从2018年的180亿美元降至2023年的116亿美元。面对持续十年的关税壁垒,行业通过产能全球化布局、产品创新升级、市场多元化拓展等策略,逐步构建起强大的抗风险体系。2025年美国新一轮加征10%关税后,综合税率虽达35%-45%,但行业已形成多重缓冲机制,实际冲击显著弱化。
历史关税冲击下的产业转型
2018年加税政策迫使企业加速产能转移,头部企业如敏华控股、顾家家居在越南、墨西哥建厂,利用《美墨加协定》实现零关税入美。至2024年,越南对美家具出口额突破100亿美元,墨西哥凭借北美自贸区优势承接了30%的中国转移产能。这一过程中,中国供应链深度嵌入全球分工:越南70%的家具生产设备、墨西哥80%的板材仍依赖中国进口,形成“物理转移但价值链掌控”的独特格局。与此同时,行业通过智能床、无醛板材等高端产品提升溢价能力,创新产品占比从12%增至35%,部分企业通过跨境电商DTC模式直接触达消费者,规避传统渠道20%-30%的关税加成。
新一轮加税的边际影响趋弱
2025年美国加税政策落地后,行业展现出远超预期的适应能力。成本端,工业互联网优化使原材料利用率提升至95%,单位成本较2018年下降18%;供应链端,越南代工业务占比提升至40%,墨西哥工厂通过“最后组装+本地化认证”将关税成本压缩至12%以内;市场端,国内适老化家具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元,下沉市场渗透率提升至37%,有效对冲出口波动。以顾家家居为例,其墨西哥工厂通过“中国核心部件+墨西哥组装”模式,使床垫类产品实际关税成本控制在15%以下,同时内销收入同比增长22%,占总营收比重升至48%。
产业重构的深层逻辑
美国供应链重构面临结构性矛盾:墨西哥家具业70%的自动化设备、50%的环保涂料依赖中国供应,东南亚国家仍需从中国进口海绵、五金等关键部件。这种“去中国化”的悖论,使得中国企业在“近岸制造”趋势中保持价值链优势。未来行业将加速向“数字关税”转型,通过跨境电商DTC模式直接触达消费者,规避传统渠道的关税壁垒。这种韧性不仅源于成本控制能力,更来自技术创新、模式变革构建的生态型竞争力。当关税大棒再次落下时,中国软体家具行业已从被动应对进化为主动重构全球供应链,展现出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变局中的持续领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