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县经委(商务委)、各有关单位:
《上海市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是上海产业和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体系中的重点专项规划。规划的编制依据国家及本市的产业政策,并参照了国家《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上海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相关内容。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2年7月30日
上海市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新材料产业作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基础,应用领域极其广泛,已成为当今国际科技和产业竞争的重点领域之一。2009年5月,上海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意见》,确定了新材料为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九个重点领域之一。2010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新材料产业列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于新材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特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十一五”期间发展成果显著
1.新材料产业快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上海新材料的年产值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据市统计局统计,2005年上海市新材料产值近600亿元、2007年突破800亿元、2008年达到了1235亿元。2009年虽然遭遇国际金融危机,但上海新材料全年总产值仍达到1105亿元。2010年,全市新材料产值达到1531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0.7%。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材料生产企业工业总产值约为6119.41亿元,其中新材料产值已占到全市规模以上材料生产企业工业总产值的两成以上。
2.关键新材料技术有所突破
“十一五”期间,上海新材料行业为先进制造业配套服务的理念不断增强,部分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出现了许多新的研发及产业化成果。如晶盟硅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8英寸硅外延片和埋层外延片产品已供台积电等知名企业正式使用;宝钢股份公司已经能批量提供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高温、高压锅炉用T23、P91合金钢管;首台采用宝钢高磁感取向硅钢制造的84万千伏安/500千伏主变压器在三峡水利枢纽地下电站正式并网运行;汽车内板强度由600兆帕(MPa)提升到1500兆帕(MPa),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汉源陶瓷公司研制出的陶瓷轴承球,可为风力发电机、高速列车等特种轴承供料;上海石化完成了碳纤维原丝——聚丙烯腈纤维中试线建设,碳纤维样品性能经测试,基本达到日本T-300的水平,正在建设生产线;中铝上海铜业公司已试制成功耐海水腐蚀铜镍合金管,以作为海洋平台和大型海轮的热交换管;上海涂料研究所和复旦大学已研制出高防腐、高抗污涂料;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海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医院、高校合作,在纳米涂层、人工陶瓷关节等方面取得系列研究成果。
3.两大类材料成为上海新材料产业的主流
以高性能精品钢为主的新型金属材料和以高性能塑料及合金、特种橡胶、高性能纤维为主的新型有机材料,仍是上海新材料产业的主流;在蓬勃发展的建筑业带动下,新型建材已形成一定规模,而新型无机材料和新型复合材料领域增长比较缓慢。
上海市新材料构成表
新材料 分类 |
企业数(户) |
新材料产量(万吨) |
新材料产值(亿元) |
各类新材料产值比重(%) | |||||
2009年 |
2008年 |
2010年 |
2009年 |
2008年 |
2010年 |
2009年 |
2008年 | ||
新型有机材料 |
440 |
448.68 |
426.84 |
763.65 |
533.80 |
600.32 |
49.9 |
48.3 |
48.6 |
新型金属材料 |
135 |
615.76 |
584.29 |
615.90 |
449.76 |
516.41 |
40.2 |
40.7 |
41.8 |
新型建筑材料 |
129 |
52.12 |
43.77 |
69.48 |
63.90 |
61.98 |
4.5 |
5.8 |
5.0 |
新型无机材料 |
77 |
30.38 |
33.02 |
59.25 |
40.75 |
42.19 |
3.9 |
3.7 |
3.4 |
新型复合材料 |
20 |
88.56 |
82.72 |
23.20 |
16.81 |
14.7 |
1.5 |
1.5 |
1.2 |
总计 |
801 |
1235.50 |
1170.65 |
1531.48 |
1105.01 |
1235.56 |
|
|
|
4.新材料产业基地分工清晰
上海市新材料产业已逐渐形成精品钢基地、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基地二个核心区,四个扩展区(青浦、嘉定、闵行、奉贤),多个区域协同发展的空间布局。
以宝山区高性能精品钢为主的新型金属材料核心基地,以上海石化及上海化学工业区为石化及精细化工的核心基地,在“十一五”期间加速发展,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位于宝山区的新型金属材料基地已建成为国家综合性能最强的精品钢材基地,其核心企业——宝钢集团实施精品战略、低成本竞争战略和超前发展战略,集普钢、特钢、不锈钢、钛合金、镍基合金为一体,打造我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生产规模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将实现跻身世界钢铁前三强的目标。2010年上海精品钢材产值达1710亿元。
九十年代末开始筹建、“十五”开始全面实施的上海化学工业区,在“十一五”期间显示效益。截至2010年底,累计批准项目总投资168.9亿美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15.3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870.7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806.3亿元。随着园区的不断发展壮大,园区对促进上海市化工产业集聚式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断加强。
5.投资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材料生产企业重组步伐明显加快,继三钢联合跨入世界500强、跻身世界钢铁前五名后,又有不少于15家上市公司完成股改。中国铝业整编上海有色金属总公司的铜加工企业,浙江广厦集团并购飞轮实业公司,金龙与海亮两大民营铜管企业集团登陆上海;美铝和瑞典萨帕、美国新格等集团均到沪建厂,生产先进铜、铝及其合金加工材,加上台资企业的半导体硅材料,多元化投资格局已经形成。
6.行业基础管理工作得到加强
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十一五”期间在行业内开展了多项调查研究,有力加强了行业的基础管理工作。开展的“先进制造业用关键材料发展战略研究”等调研,为确定上海市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方向提供了依据。
新材料产业的统计数据是政府制定新材料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2009年,会同市统计局在行业内开展了大量的调查工作,完成了《上海市新材料产品统计指导目录》、《上海市新材料生产企业》、《上海市新材料统计方法》的编制工作。
7.人才集聚优势明显
上海从事材料领域的科研机构112家,研发领域涵盖范围广。相关院所和高校针对新能源、信息产业、海洋工程、生物医药、航空航天业、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工业改造过程中出现的新材料需求,开展了大量的科技攻关工作。
全市高校和研究所与材料相关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毕业生数量年均达2500人,进入本市企业、研究机构从事新材料工作的人数年均达1500人左右。
(二)上海新材料面临的问题
1.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先进制造业以引进装备为主,工艺技术的引进则较少,对成套生产技术的消化吸收更少。科技投入实际比例不高,特别是用于消化、吸收、二次创新的费用通常占引进费用的1/10,致使二次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不强。开发的一些高性能材料,往往无法进入商业化运行。现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远不能适应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
2.新材料发展水平仍不平衡
本市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各类复合材料的科研成果不少,研制的样品性能甚至达到或接近国内外先进水平。然而,因粉体质量、装备水平等原因,产业化步伐不快;在已经形成的新材料产业中,行业间、企业间的技术装备水准差距较大,尚有不少仍停留在上世纪70、80年代的水平;另一方面,各类新材料生产的技术难度不一,需求量各不相同。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对要求严、数量少的专用材料涉及较少,无法满足用户对关键材料的要求。
3.产、学、研、用结合的机制有待完善
产、学、研、用结合的长效协作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人才定期流动的机制尚未建立,主导产业所需的关键材料及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影响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并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
4.缺乏新材料的激励机制
缺乏持续的政策支持和稳定的资金投入,一些高新技术的研究成果受困于客观发展条件,难以成长为高技术产业的新增长点。
政策方面。由于高新技术关键新材料的特殊要求,决定了单纯依靠市场力量难以保证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实施,离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新产品进入市场的初期,政府尚需要对新材料的生产企业和用户制订一些激励措施,以加快材料本地化的进程。
资金方面。中国80%以上的新材料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需由政府有关部门推动建设一个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帮助解决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融资问题。上海在政策扶持方面已经加大了力度,但在具体落实环节仍需进一步加强。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和趋势
(一)全球新材料产业发展呈现新变化
1.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全球新材料的市场规模随着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而迅速扩大。截至2008年底,全球新材料的市场规模已接近8000亿美元,国家的重视与市场规模的扩大,给新材料产业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2.产业链结合日趋紧密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新材料与基础材料产业结合日益紧密,基础产业正在向新材料产业拓展;伴随着元器件微型化的趋势,新材料技术与器件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上下游产业的合作和融合更加紧密,产业结构呈现垂直扩散趋势。
3.创新成为新材料发展的灵魂
新材料发展方向是多功能、智能化、环保、复合和低成本、长寿命及按用户要求定制。新材料的发展正从革新走向革命,开发周期正在缩短,创新性已成为新材料发展的灵魂;国家战略带动明显,国际范围产业分工不断深入,美国、欧盟和日本都各自确定了自己的重点发展方向,并出台了相关政策。
4.节能环保材料成为主流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谋求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路径。绿色发展,就是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在能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的21世纪,节能环保新材料的开发应用日益演变为各国争相竞逐的新领域,成为新材料发展的主流。
5.新材料产业呈现多学科交叉及多部门参与
新材料与信息、能源、医疗卫生、交通、建筑等产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材料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领域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如物理、化学、生物学、医学电子学、光学等。对学科交叉的认知和有力推动,将对一个国家材料产业的超前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新材料的发展还跨越多个相关部门,因此各国都致力于将材料发展纳入到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平台,以满足材料开发对各个部门提出的不同要求。
(二)我国新材料产业处于快速上升过程
我国新材料产业正在经历一个加速发展的过程,“十一五”期间,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0%。在国际产业布局中,我国正处于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随着对外开放和全球业界的广泛交流合作,我国新材料产业也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在一些关键材料的制备工艺技术、新产品开发及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一批新材料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十五”期间我国发布了《国家计委关于组织实施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公告》,通过100多个产业化专项的实施,有力推动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在电子信息材料、先进金属材料、电池材料、磁性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和复合材料方面形成了一批高技术新材料的核心企业。
(三)上海新材料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上海工业基础雄厚、科技资源密集、综合实力领先、要素流动迅捷,新材料产业整体规模和技术水平在全国范围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依托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针和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行动方案,面对“十二五”时期潜力巨大的市场需求,通过完善的政策保障、资金支持,上海新材料产业必将迎来新一轮高速发展的浪潮。
与此同时,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上海周边地区也对上海新材料产业形成竞争和挑战。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嘉兴等地,都有各自突出的新材料产业,在运营成本优势的前提下,各地新材料企业的资金和技术积累日益加强,将使上海市新材料产业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激烈的竞争。
三、“十二五”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十二五”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国家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对接国家战略、推进实施新材料重大专项为抓手,以制度创新和政策突破为保障,聚焦发展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和先进高分子材料领域,兼顾高性能复合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的创新。通过培育若干新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提升产业集聚度,使上海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化、集约化发展,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撑。
(二)“十二五”发展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加大科技投入,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通过引资与引智相结合,制造与研发、应用相结合,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通过高新技术提升新材料产业的技术能级。
2.坚持市场导向。市场需求是拉动上海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的根本力量,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研发主体和成果应用主体,用市场的力量带动更多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实现市场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收益。
3.聚焦重点领域。新材料产业要加大与其他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接力度,提升其他领域发展所急需解决的关键新材料的保障能力,尤其加大对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等上海传统优势领域的支持力度,加快两大领域为支柱产业配套和战略性产业支撑所急需突破的新材料开发,巩固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4.注重产业延伸。通过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模式,优化原料配置,实现在能源和原料供应、基础设施、物流管理、废物处理等方面的协同作用,降低生产成本、销售成本和其他财务费用。通过产业链延伸实现的一体化发展既能保证原料的稳定供应,又能节约成本,更能有效地降低外部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提高了抗风险能力。
5.促进产业集聚。引导和鼓励新材料上下游企业向工业园区和产业化基地集聚,提升产业集聚度,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提高产业化基地的专业程度。
6.鼓励绿色发展。大力倡导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新材料产品,降低材料生产的能耗与排放。加快传统材料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升级,严格贯彻国家“十二五”发展要求。
(三)“十二五”发展目标
上海市新材料产业要以加强对接、提高能级为重点,加快实现传统材料性能的升级,实现高品质基础材料生产能耗的大幅度降低。瞄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本市先进制造业需求,大力发展高性能精品钢、高性能碳纤维、耐高温纤维、高温合金、钛合金、生物相容材料、环保节能材料、稀土材料等。要继续促进高端金属结构材料的发展,加快改造优化提升钢铁产业,提高精品钢比例;要重视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链的建设,建立完整的石油化工及其后续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的产业体系;加快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产业规模:2015年,新材料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
技术创新:建立一批新材料工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形成上海新材料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新材料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5%,突破一批“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发展急需的关键新材料技术。
产业化目标:实现一系列关键新材料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生产,部分材料的品质和性能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新材料产业占材料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进一步提升。
在规模化的基础上,优化高端金属结构材料的产品结构,提升产业能级;进一步做强先进高分子材料领域,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份额。“十二五”末,钢铁行业的高端精品钢材占商品材的比例超过50%以上,化工行业的先进高分子材料占化工行业的比例提升至30%左右。
在产业化的基础上,将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及其他前沿新材料的规模进一步做大,提高关键材料的保障能力。
四、“十二五”发展重点和任务
按照“聚焦重点、形成规模、突破瓶颈、抢占高端”总体思路,上海将重点发展技术有所突破、市场需求量大、产品附加值高的基础性关键性新材料,以及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尖端科技事业所需的新材料,使上海新材料产业发展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步。
重点发展为支柱产业配套新材料——加快发展为汽车、电站、船舶等支柱产业配套的高性能精品钢等关键材料,完善技术、品种,解决瓶颈制约。
重点发展为战略性产业支撑的新材料——加快为航空、航天、核电等国家战略产业配套的高强高模碳纤维、高温合金、钛合金等新材料,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配套的大尺寸抛光硅片、外延片、光学膜片及其基膜材料和超净高纯电子化学品。
重点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节能环保的新材料——主要支持以物理加工或后加工方式为主、其他加工方式为辅的低排放、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开发生产环保节能的新型墙体材料和三废处理、综合利用的功能性膜材料及新型添加剂。
(一)特种金属功能材料
稀土功能材料。以扩大稀土应用领域、提升技术能级、注重产业链体系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稀土储氢材料等,实现为汽车、电子设备和核工业专用材料配套,提升上海稀土深加工和应用领域在全国范围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半导体材料。加速发展为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配套的大尺寸抛光硅片、外延片、光学膜片及其基膜等材料。实现Φ8英寸SOI晶片的规模化生产和Φ8英寸外延产品的产业化,建成国内唯一的Φ8英寸晶片产业化基地。进一步研发新一代SOI制备工艺,突破半导体材料切片、磨片、抛光等关键环节的工艺,争取实现全过程自主化生产。
其他功能合金。推进高磁感、低损耗取向硅钢的产业化生产,满足智能电网和电子产业发展需要;开发高性能的铜及铜合金材(管、型、线材、集成电路框架用的合金带材),为大规模集成电路工程配套;努力突破有色金属材料复合技术;开发超硬刀具材料和硬质合金等。
(二)高端金属结构材料
高性能精品钢。重点发展八类核心战略产品,包括汽车车身用超高强度钢板,高强度紧固件用钢,发动机和转动部件用特殊钢;大型船舶与海洋工程用耐腐抗撕裂特厚板、低温钢板及双相不锈钢管、超高强度钢;石油化工产业用耐蚀钢;大型电力设备用超大型铸锻件、高温合金U型管;耐高温、高压锅炉钢管;风电用高性能轴承钢、齿轮钢;港口机械、工程机械用高强度、耐磨钢板,宽厚钢板。航空航天装备用高性能高温合金、高性能轴承钢、超高强度钢、形状记忆合金;轨道交通设备用不锈钢、车轴与高性能轴承钢、弹簧钢等特殊钢。
新型轻合金材料。开发高强韧、高性能铝合金铸件、板带材及型材,高性能镁合金(压铸件、阻燃、变形镁合金等),加强航空、航天、核电、化工等行业用钛及钛合金材、核电用新型锆合金管件、铸锭的开发与示范应用。
(三)先进高分子材料
高性能特种纤维及制品。推进高性能碳纤维项目的建设,实现年产3000吨原丝、1500吨T-300级碳纤维生产能力,为航空、航天领域提供原料,并加快向T700、T800、M40以上的高端产品发展;实现千吨级芳砜纶生产线的稳定运行,发展F级和H级芳砜纶耐高温绝缘纸等,形成以芳砜纶为核心向下游产品延伸;加快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产业化项目。
工程塑料及其合金。积极推进本体法ABS自创技术产业化,并进一步开发本体ABS树脂共混、改性材料,满足汽车、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支持PE、PP、PVC等通用高分子树脂通过共混、共聚、接枝嵌段、合金、交联等技术提高性能;推进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发展,在异氰酸酯、多元醇、聚氨酯涂料、超纤合成革、密封材料、建筑节能材料、水性聚氨酯材料、聚氨酯弹性体等主要产品系列上,培育出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企业群体;支持聚酰亚胺系列、聚甲醛系列发展,扩大生产规模。
特种橡胶。加快推进特种橡胶生产装置的建设,重点发展PDM三元乙丙橡胶,选准技术来源,建设新装置,开发新牌号;支持溶聚丁苯橡胶、丁基橡胶、异戊橡胶、有机氟硅橡胶材料等产品发展。
精细化工产品。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城市建设、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综合利用,为国防建设、IC行业的需求,结合自身条件,发展相关产品。包括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胶粘剂、表面活性剂、造纸化学品、超净高纯电子化学品、皮革化学品、油田化学品、水处理化学品、橡塑助剂及生物化工产品等。
其他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加快特种功能性膜的开发与应用,包括平板显示器光学膜与偏光膜、锂电池隔膜用聚四氟乙烯(PTFE)微孔膜等特种功能膜材料,质子交换膜、碳布的隔膜和高性能PP膜等满足燃料电池产品生产的关键材料;促进SAP(高吸水性树脂)产业化,满足现代健康要求和农业发展的潜在需要;持续加大石化行业催化剂的开发研究,重点发展氧化、加氢、羰基合成、聚合及歧化等催化剂。
(四)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突破几种粉体及新型工艺制备、烧制成型和精密加工关键技术,重点发展高能射线探测和核医学成像用闪烁材料、Na-β-Al2O3为核心材料的大容量钠硫储能电池及LED用关键材料,逐步形成规模性产能;开发染料敏化电池和化合物半导体薄膜电池,努力提高光转化效率;探索高性能激光材料、新型及环境友好型功能陶瓷及其传感器件和能量收集系统等新材料;引导玻纤生产企业向高强玻纤、高性能玻纤转化;开发Low-E中空/真空玻璃,达到建筑物更好的保温节能效果;开发利用工农业废弃物(碎玻璃、建筑垃圾等)生产的达A级阻燃性能的保温材料。
(五)高性能复合材料
树脂基复合材料。开发生产超大规格风电叶片和特种结构的航空航天、高速列车零部件;研究开发树脂基复合材料在高压容器、建设工程、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应用。
陶瓷基复合材料。研制碳化硅、氮化硅、氧化铝的纤维、颗粒、晶须及其增强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开发其在航空、航天、耐磨器件、削切工具等方面的应用。
金属基复合材料。研究开发纤维、颗粒增强的铝基、钛基、镁基复合材料和原位自生强化的钛合金、铝基中子俘获带材等。
其他复合材料。研制飞机、高铁车辆用碳/碳复合材料刹车片、高温紧固件等。
(六)前沿新材料
纳米材料。积极开发纳米材料的生产技术,促进纳米涂层技术的后续开发,推广纳米材料在各领域的研究与示范应用。
生物医用材料。加大血管支架、心脏瓣膜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力度,加大对生物相容性好的制品如陶瓷牙、陶瓷关节产品的开发支持。
超导材料。积极发展高温超导材料、低温超导材料,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保障。
(七)重大工程
根据国家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和要求,上海新材料产业将抓住机遇,积极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针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所呈现的巨大市场需求,集中力量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突出解决一批应用领域广泛的关键材料,提高新材料产业创新和保障能力。
产业名称 |
主要发展品种 |
发展趋势及规模 |
“十二五”重点解决的关键材料 |
节能环保 |
绿色照明 新型建材 三废处理及综合利用 |
稀土节能灯25~30亿只/年 新型墙体230~240亿平方米/年 火电脱硝、脱硫及其副产品综合利用,60亿元/年; 钢厂,水泥厂,垃圾焚烧炉袋式除尘 污水处理,海水淡化,净水净化 |
稀土荧光粉近1万吨/年 达A级和B级阻燃标准的保温材料 脱硝催化剂及载体; 耐高温,抗腐蚀滤材 过滤膜,反渗透膜 |
新能源 |
风力发电机组 光伏发电站 核电设备 |
新增装机6000~7000万千瓦 建成太阳能电站500~600万千瓦 开工建设4000万千瓦,到2020年装机容量达70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 |
50万吨高强高模玻璃纤维和碳纤维;增强的树脂基复合材料共约150万吨叶片。 晶体硅片,非晶硅片以及化合物半导体晶片,银与铝电子浆料,高透光率玻璃; 大型合金钢大锻件,堆内构件用钢,Inconel 690 U型管,核电焊接材料,共约7万吨/年,Zr 5 合金管1200吨/年等; |
新能源汽车 |
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及驱动电机等 |
“三纵三横”发展模式,2015年产销50万辆,需动力电池模块能量型150亿瓦时/年,功率型130亿瓦时/年 |
电池隔膜2亿平方/年,六氟磷酸锂电解质盐1800吨/年,正极材料2.5万吨/年,碳基负极材料1.2万吨/年 |
高端装备制造业 |
航空,航天器 海洋工程 轨道交通车辆 超超临界火电设备 |
“十二五”新支线飞机正式生产;大飞机C919试飞,2020年前批量生产;未来20年,我国需要3770架新飞机,约4900亿美元 全球海洋产业总产值约3万亿美元,海洋石油储量约占全球45%,现有钻井平台中41%在今后5年中需更新。我国正在形成系列产品的制造能力,新型船舶生产迅速发展。 国内百万人以上的城市,将逐步建立轨交线,城际间也将有专线联接。 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热效率45%左右,远高于中压机组,“上大压小”政策将使600MW~1000M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成为中国电网主动机组。 |
高强高模碳纤维等增强的树脂基复合材料,铝锂合金板、型材4000吨/年;钛合金大型棒材和加有少量钌或铱的镍基高温合金单晶材料,钛基复合材料等2000吨/年,超高强度钢以及高性能装饰材料。 耐腐蚀高强度合金钢(低温钢,抗撕裂钢)板材、特厚板1000万吨/年以上;防污,防腐,无毒涂料;双相不锈钢管,超纯马氏体不锈钢管和热交换器用耐蚀铜合金盘管。 200Km/时以下的不锈钢车身为主,200Km/时以上的铝合金为主,大规格铝合金型材量约4万吨/年; 29MPa/600℃耐温耐压锅炉管批量生产,并试产34MPa/650℃耐高温耐高压锅炉管(T24,S30432,S31042合金管);10705AJ等叶片钢,超长U型管,汽轮机转子锻件,燃气轮机透平叶片热障涂层等。 此外高端装备制造要重点突破高端轴承钢生产技术,年需各类轴承钢180万吨,高精度可转位硬质合金切削工具5000吨。 |
新一代信息技术 |
集成电路 新型平板显示器 |
晶圆尺寸主体由φ8“向φ12”过渡,特征尺寸大多为45nm及以上工艺; 我国IC消费占全球1/3.但自给率不足1/4,已建、在建φ8“IC生产线20条以上,已建,在建和规划中φ12”IC生产线12条,大多在长三角。 当前全球新型平板显示器产品销售额1000亿美元。以薄膜有源液晶显示器(TFT-LCD)为主,此外还有PDP、LED、OLED等。上海广电NEC建成国内第一条5代TFT-LCD,天马微电子4.5代在生产,广东等地至少有5条8代、8.5带线;上海建立了OLED研发中心;四川长虹引进了PDP及其关键材料生产线;LED大型显示屏产量较高。 |
φ8“抛光片、外延片、SOI片1000万片/年,φ12”抛光片、外延片240万片/年;高端光阻洁洗液,高纯镀铜液及其添加剂等超净高纯试剂化学品;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引线框架铜带,邻甲酚环氧树脂。 TFT-LCD液晶材料及其含氟化物单体材料、背光膜组用的光学膜片(含扩散膜、微透膜、棱镜膜、复合膜)及其基膜(光学级PET和PC)、反射膜等;偏光片、彩色滤光片;OLED有机发光材料和光刻胶;高亮度LED的外延生长和基片材料(如不同衬底上外延GaN),AlGaN、AlGaInP半导体单晶片等。 |
生物产业 |
人工关节 血管支架 眼内人工晶体等 |
随着医保覆盖面的扩大,寿命的增长,2015年,预计全国需人工关节50万套/年、血管支架120万个/年、眼内人工晶体100万个/年;以及骨钉骨板,人工心脏瓣膜以及医疗器械。 |
NiTi合金支架材料、Al2O3或ZrO2陶瓷髋关节、膝关节(表面有纳米涂层)、共混聚醚砜中空纤维膜、透明闪烁陶瓷、热解石墨制人工心脏瓣膜、生物降解聚乳酸等。 |
五、“十二五”发展空间布局
上海市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实现新材料产业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根据各区域聚集特色,形成两个核心基地、四个扩展区、多个区域协同发展的空间布局。
两个核心基地。上海已基本建成宝山区精品钢为主的新型金属材料核心基地和金山及上海化学工业区为主的石化及精细化工核心基地。宝山区精品钢核心基地以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及高端金属结构材料为发展重点,金山及上海化学工业区石化及精细化工核心基地以塑料、特种橡胶、光学膜片及其基膜、高性能纤维、聚氨酯及精细化学品为发展重点。
四个扩展区。青浦、嘉定、闵行、奉贤为扩展区。包括青浦区的高性能改性塑料与新型纺织材料产业区;嘉定区的稀土材料产业化基地、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汽车新材料及其零配件产业区;闵行区的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区;奉贤区的复合材料及精细化工产业区。
多个区域协同发展。包括浦东新区的生物医药材料、功能膜及其基膜产业区、松江区的半导体材料产业区。多个区域各有专攻,优势互补,形成上海市新材料产业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
六、“十二五”发展政策措施
(一)依靠科技进步,坚持创新发展
加大对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和投入,围绕重点投资项目、重点科技创新项目、重点配套攻关项目和重点消化吸收项目,制定有针对性的资金支持计划。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培养研发团队,重点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技术创新,瞄准国际高端技术,着手研发前瞻性的技术和产品,加快新材料产品更新换代,推动传统材料工业企业的产品转型升级,将技术创新作为产业健康发展的源动力。
(二)完善政府引导和管理机制
建立和完善新材料产业政策体系,为上海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制定导向性政策。针对国家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完善并落实地方配套政策。同时,在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合理引导企业对新材料产品进行研究和产业化投资,限制高能耗、低产出、低水平、重复性的产业项目投入,鼓励企业对需求量不大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专用材料的开发和生产;加大对新材料产品的初步市场示范应用的政策扶持力度,设置生产企业和用户试用的激励机制。
(三)完善投融资保障能力
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鼓励和支持引进国外和民间资本投资新材料产业,特别要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资金支持。协调并引导已有的种子基金和担保基金与新材料企业或产业化前景良好的项目进行对接,为符合政策导向和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新材料项目提供灵活和丰富的投融资支持,为其快速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四)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
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本市新材料企业以资本为纽带的兼并和联合,加速形成现代化的企业大集团,鼓励企业做强做大,做精做优,以增强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骨干企业的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推进大公司与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在技术开发、应用开发和应用服务等领域广泛合作,带动整个上海地区新材料产业的技术进步和能级提升,实现协调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大公司加大“跨出去”步伐,开展跨区域的行业重组兼并,发挥上海人才、管理和技术的优势。
(五)完善产、学、研、用的合作机制
以资金为纽带,政策为保证,组建新材料产、学、研、用的合作平台,统筹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和产品开发;建立以市场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研究院所为技术后盾的长效合作机制。
充分利用产、学、研、用等各方资源,建立包括技术服务、法律服务等在内的公共服务平台,如新材料检测中心、开放实验室等,促进中小企业加快研究成果转化的步伐,并朝“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及技术标准研究力度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动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完善并推进新材料产业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加强对行业及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指导,完善行业知识产权服务。
结合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继续加强重点领域的标准化研究工作,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和改革措施,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制定、标准研究,加快重点领域的标准化进程以适应其发展。
(七)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制定和实施新材料产业人才振兴规划,形成吸引人才市场化、尊重人才社会化、服务人才个性化的良好氛围。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和培育一批新材料产业高级人才,创建和谐的人居和工作环境,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八)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重要学术活动,推进国内企业和机构参与国际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提高参与国际标准的话语权。认真做好与欧、美等新材料产业发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开展有关政策、产业和技术发展的研讨交流活动,增进沟通和了解,积极促进对外交流合作。
(九)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行业协会在近年来的产业化工作推进过程中不断自我发展、拓展服务,成为政府与新材料产业(包括研发、教学、生产和用户单位)之间不可缺少的桥梁。“十二五”期间应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发展产业、服务产业、规范产业”的作用和功能,加强行业协会的力量和业务指导功能,制定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政策措施,为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