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聚醚市场现状
国内产能过剩
(1)国内产能过剩。
据统计,2014年国内聚醚总产能约为434万吨,表观消费量约为228万吨左右。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国内聚醚产能过毋无庸置疑。然即便如此,国内产能扩张的步伐仍未放缓,据市场了解,2015-2016年聚醚行业计划新增产能达到100 万吨左右;烟台万华30万吨,无棣德信20万吨,山东滨化10万吨,吉林神华40万吨等。
聚醚高低端品质参差不齐
(2)聚醚高低端品质参差不齐。
目前国内大大小小的聚醚工厂有几十家,但真正有形成一定规模的企业并不多。尤其高端品质的聚醚,技术壁垒犹存。由于我国研发力量相对薄弱,国内聚醚品种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通用型,一些高端产品及特殊用途的聚醚尚需国外进口。
聚醚市场话语权份量低
(3)聚醚市场话语权份量低。
尽管国内现有的聚醚产能高达400多万吨,然大部分企业均依旧靠外购原料生产,因此每次环氧丙烷价格有所波动时聚醚工厂非常被动。
产业链配套完善的聚醚企业增加
(4)产业链配套完善的聚醚企业增加。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部分环氧丙烷工厂也纷纷投建相应的聚醚装置,或聚醚工厂计划投建相应的PO装置,故具备完善的产业链配套更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国内聚醚下游应用
目前,我国聚醚主要用来生产聚氨酯软泡、聚氨酯硬泡以及CASE体系的生产。从下游消费结构看,聚氨酯软泡主要用于家具和汽车坐垫领域,硬泡主要用于冷藏保温、建筑行业以及太阳能热水器,CASE体系主要是指在涂料、胶黏剂、密封剂和弹性体等领域的应用。
  • (1)家具行业
    从2012-2014年间,家具行业的年增长率都维持在15%以下,较之2002年前30%的疯狂增速,家具行业的最好年代已然过去。经过12、13年的洗牌之后,家具行业自2014年开始进入了深度调整期。同时受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外围经济不景气,家具市场需求增长明显放缓。据相关数据显示,2014全国家具行业增速为11%,远低于往年家具行业30%的平均增长率,实现可持续的缓慢增长或许是家具行业未来的新常态。
  • (2)汽车行业
    随着前几年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现汽车产业进入增长拐点期。而近两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持下降等外围影响下,汽车行业不可避免的出现少有的低迷。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5月乘用车销量858.32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7.73%,月度累计增幅继续回落,比上年同期回落4.74百分点。
    虽然国内汽车处于拐点期,但汽车的发展与能源交通、环境保护等惜惜相关。目前国家对环保标准和政策不断加强的总体趋势没有变,而且力度不断加大,对汽车市场影响较大。
  • (3)冷藏保温、建筑行业等
    我国硬泡聚醚下游领域经过前几年的增长后,近两年速度放缓,特别是白色家电市场在“家电下乡”政策取消后,产能过剩现象凸显;大型冰箱工厂尚能维持正常生产,一些贴牌为主的中小冰箱厂停产,转行数量增加;太阳能热水器行业情况相似,华东、山东地区太阳能热水器产能逐年下滑,以农村市场为主题的太阳能热水器经过前些年的扩张,目前刚需有限;建筑保温市场受政策和成本两块影响居多,随着国家对节能标准要求的提高,有机保温材料未来有更大的成长空间,但同样,聚氨酯硬泡板材面临着其他价格低廉的无机材料的竞争。
  • (4)基础设施的建设
    据悉,中国政府将在今年加快推进总投资额超过7万亿元的300个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据消息人士称,中国国务院去年年底已批准总投资额逾10万亿元的七大类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期限为2014年底至2016年。
    从以上消息可以明显看出,国家对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力度是非常之大。虽基于当前中国经济处于新常态的现实,未来GDP的增速会逐步降低,但未来几年也是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的几年,而铁路作为连接城乡和相邻城市的主要交通,也会得到发展,而且在全国高铁干线网基本建成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建设毛细血管网,也就是城际铁路,这块将是未来的建设重点之一。故未来几年弹性体聚醚市场增长速度将较为快速。

国内聚醚未来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目前在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供给饱和的情况下,厂家纷纷将眼光放远至国外市场,寻求新的突破口。近3年的进出口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聚醚出口呈现逐年递增的势头,2014年国内出口聚醚近30万吨,较上年增长了28.2%左右。而进口虽近年也在逐年减量,但由于我国研发力量相对薄弱,国内聚醚品种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通用型,一些高端产品及特殊用途的聚醚尚需国外进口。

尽管我国聚醚多元醇行业虽有来自国家节能减排、墙体材料革新等政策的利好支撑,但由于自身产业发展的不合理性,产能过剩的局面已初见端倪,当下市场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海外市场的拓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研发技术的不断提升是企业摆脱困境的必然途径。

总而言之,新生产工艺、高质量产品是未来聚醚产业发展的方向。

版权所有 天天化工网 沪ICP备07503201号-1 沪公网安备31011202002187号
征信网上海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