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东盟汽车联合会(AAF)报告,尽管供应链中断与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仍对区域经济构成压力,2025年上半年东南亚整车产量较往年出现回暖迹象。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继续位列三大产国,越南增速显著。鉴于汽车行业是聚氨酯产品的重要下游,尤其是以TDI为关键原料的软泡、浇注聚氨酯弹性体及热塑性弹性体,整车市场动向对区域聚氨酯产业具有直接影响。
泰国仍为区域最大生产基地,上半年产量约72.62万辆,较2024年同期的76.12万辆有所回落,市场份额由41%降至38%。产量收缩主要受国内需求疲软(GDP增速低于2%)、欧洲与中国经济放缓导致出口订单减少以及汇率波动等因素影响。泰国政府的激励措施持续发挥作用:EV 3.5政策对每辆电动车最高补贴10万泰铢并对电池部件免征关税,吸引了比亚迪、长城等中国电动车厂商投资布局;此外,欧美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亦使泰国成为转移产能的要地。马自达近1.5亿美元的扩产投资进一步巩固了当地产业基础。
印尼上半年产量约55.11万辆,同比微降0.9%,稳居区域第二。超过40%的产量由国内消费拉动,反映出人口基数与消费潜力。政府通过取消电动汽车的奢侈品税并延长至2026年、以及力争2030年本土产量达到200万辆的规划,推动本地化进程;本地化率要求(TKDN ≥40%)正加速供应链本地化。与此同时,中国电动车品牌(比亚迪、五菱、奇瑞)带来的竞争、高额ICE零部件关税及区域物流扰动,仍抬高运营成本。
马来西亚上半年产量约35.09万辆,占比近19%。本土品牌Proton与Perodua主导市场,带来稳定但有限的增长。依托《国家汽车政策2020》,当局聚焦电动车、节能车型与供应链本地化;2025年初下调电动车零部件关税、维持整车高关税,以保护本土产业。但在吸引大规模外资与扩大内需方面,马来西亚仍面临挑战。
越南成为本周期内最大亮点,产量约23.17万辆,同比增长218.7%,市场份额由4%升至约12%。增长主要由VinFast推动,其扩产并开拓欧洲、北美市场。越南对电动车零部件的免税、企业税收优惠及在EVFTA、CPTPP、UKVFTA等自由贸易协定下的市场准入优势,显著提升出口竞争力。同时,日韩供应商加快投资,全球主机厂寻求中国与泰国之外布局选择时,越南成为重要选项。
菲律宾上半年产量约3.77万辆,占比约2%。丰田与三菱主导本地组装,国内需求稳定。《综合汽车复兴战略》(CARS)计划与20-30%整车进口关税为本土生产提供保护。近期对电动车消费税的豁免与2030年10%渗透率目标相符,但基础设施短板与能源成本高仍制约其竞争力。
对聚氨酯行业的影响
综观上半年走势,东南亚汽车市场的回暖与电动化趋势为聚氨酯需求带来扩张机会。电动车与节能车型的推广、各国的激励措施及供应链本地化,将推动对高性能、轻量化聚氨酯泡沫、弹性体及热塑性部件的需求上涨。越南成为重要的增量市场,泰国在生产链中仍具战略地位,马来西亚需求稳健,菲律宾则提供有限但稳定的消费空间。随着电动化与本地化进程加速,区域内TDI及聚氨酯供应商的市场机会预计将进一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