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节能”建筑:目的与手段的倒置
国家能源极其紧张,能源价格一路上涨,所以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把能耗特别是建筑能耗降低下来。开发商、设计单位、设备材料商做节能产品,都应该追求结果,也就是节能的最终效果,而不是过程。自从国家颁布新的建筑节能标准以来甚至在此之前,就有各种各样号称节能、环保、健康、生态的项目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但这些建筑多是追求过程、手段、单方面的技术或设备的应用。目的决定手段,如果抛弃目的,无论采用多少手段都是徒劳的。从核心上说,之所以把一些建筑称为“伪节能”,是因为它们没有达到整体节能的目的。
如今,建筑节能中多数处于“重手段、轻目的”阶段,开发商着力宣传的是节能技术。比如:项目采用了什么样的太阳能热水器,断桥铝合金、双层中空辐射玻璃,高效门窗甚至进口门窗,外保温材料多么厚......强调的都是单项技术或是节能技术的堆积。每项技术都是为了节能而设计出来的,但如果只是把它们简单地堆积在一个建筑之中,最终能不能达到整体节能的效果不得而知。
具体的节能技术成了开发商推销自己项目的手段。有的开发商会把节能产品集中放在售楼处,甚至附上产品说明书、保修卡等全套资料,其目的就是要证明该项目采用了进口的设备和技术,于是成本上升,房价就提高了。目前,购房者还不够理智、成熟,他们的关注点仍然停留在比较初级的信息层面上,如:区位地段、户型、面积、朝向、建筑风格,精装修还是毛坯房,对于住宅的整体性能指标并不关心。
如果消费者精明的话,向开发商问两个问题就可以。第一是住宅的舒适度指标,包括室内温度、湿度、物体界面温差、空气的流速、空气中污染物的含量以及新风量等,这些都是衡量居住舒适与否的标准;第二就是住宅的能耗,应该关注整个建筑的能耗降低了多少,是低能耗、微能耗、还是零能耗住宅。如果购房者不了解这些,开发商很有可能不提供类似的信息,只介绍各种技术细节。
这就像购买一部汽车,并不是把世界顶级的汽车零部件组装在一起,就一定能成为一辆最高级的汽车。汽车的价格差别由其内在技术性能决定,比如马力、速度、安全性、油耗等,没有哪个汽车经销商只炫耀汽车各零配件的数据,而回避整车的性能与能耗指标。同样,一个真正节能的住宅应给出明确的整体能耗数据,采用全套的高科技系统才能提供数据化的产品性能指标,从而成为升级换代的产品。
完善的节能产品首先要有目标,各种技术系统要配套设计,每一个环节都要相互配合。采用的技术、设备不是最贵的,也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必须是最有效的。把它们全部组合起来,一要提高舒适度,二要达到节能效果,三要控制成本。现在的“伪节能”产品既没有目标,又不是整体设计。有些开发商把“建筑节能”理解为设备与技术的采购,这是极大的误区。技术系统设计不配套其实就是“短板效应”,用很多木板拼成一个水桶,它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长板根本不起作用。现在有些开发商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宣传节能技术就是“长板”,绝口不提“短板”——节能效果。开发商在意的是卖点,缺乏配套的概念。
采用先进节能技术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房子的品质,降低能耗,而不是抬升房价。如果目标、配套整合、成本这3个条件都没有做到,楼盘使用了再多的技术又怎样,它们还是“伪节能”住宅。建筑节能不只是一种口号从表面上看,开发商推销房子需要卖点,所以就要寻找卖点,凡是能够帮助销售的方式都乐于尝试。随着建筑节能市场逐渐红火起来,一些开发商把“节能”当作卖点,借机炒作,偷换概念,于是出现了各种奇怪的宣传口号。
目前,一谈到建筑节能指标,惯用的方式是节能百分之多少,这就存在比较基准和比较方法的问题。对此,国家规范中都有明确规定,而普通消费者是不太了解的。于是有些开发商就偷换这一概念进行炒作,将自己的楼盘不负责任地标估一个较高的值,去吸引消费者。而目前又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可以对竣工后的建筑进行检测,于是这些炒作的手法得以瞒天过海。
事实上,节能设计是一项严谨、系统的技术工程。而目前市场上鱼龙混杂,很多人的目的仅仅为了抢占市场,很多时候并没有踏实认真地考虑如何去解决节能问题,而只是停留在政策或口头上。浮躁、跟风和泛滥充斥着节能市场,这些也是造成消费者对节能住宅产品缺乏判断力的原因。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技术和最终的节能产品。
真正的节能建筑代表了未来的潮流
如此的现状是暂时的,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真正的节能住宅一定会起到示范作用。低能耗住宅的产生与发展需要一个被市场认识与认可的过程。第一代产品肯定不够完美,它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但不能因为不好做或问题多,就放弃这个方向。可以说这是住宅的一次革命,消费者对节能住宅了解之后,慢慢就会抛弃传统的住宅。现在的质疑声音并不可怕,它代表了未来的趋势与潮流。
购买节能住宅,价格必然要高一些,毕竟它采用了先进的技术,但从长远来看,绝对是值得的,因为品质特征决定了它能够保值。大批的普通住宅缺少品质和舒适度,节能、寿命也是问题,所以它们的贬值速度会很快。开发商要充分认识到节能住宅不是部品的节能,而是整套住宅的节能。拓展节能住宅市场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锋尚、MOMA的热销说明消费者对优质节能产品的需要和认同。由此可借鉴的经验很多,新的开发商走上这条路的时候,至少心里会踏实一半。
开发商卖的是商品房,营销、包装与宣传无可厚非。但宣传的重点要放在住宅的各项性能上,使购房者一目了然,这对行销也是有益处的。做到配套节能的成本可能比采用片面的技术还要低,采用节能设备与技术不一定能够达到节能的标准,“伪节能”不但会提升建筑成本,甚至会造成不良后果。一定要让消费者认识到住宅节能的必要性,这样才能使节能标准彻底实施,开发商才会把住宅节能当作大事。同质化的低价产品竞争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从发展中不断寻找新的机遇,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