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43亿美元,如何保证生产安全?■年产230万吨,产品会不会滞销?■国际一流的南海石化,有哪些一流技术?———中海壳牌副总裁翟鸿兴讲述其中奥秘
数字"壳牌"
98.4%:至今中海壳牌已完成工程总量的98.4%。2.45万:整个工程最多有施工人员2.45万人,目前也有1.1万人。1600万:工程总动用土方量1600万立方米。813个:项目占地面积4.27平方公里,约等于813个标准足球场面积。5300公里:全厂信息电缆若连在一起约长5300公里。1400公里:全厂工艺管线若连在一起约长1400公里。
昨天,中海壳牌与全球著名轮胎制造商普利司通商讨原料订购事宜;今天,首套装置由承建商向中海壳牌移交;明天,第一船原料油将抵达大亚湾中海壳牌专用码头……就如大戏开幕前越来越密的锣鼓,这些事情也在预示着另一件世人关注的大事:下月,南海石化将全面试投产。
2002年11月正式动工的中海壳牌项目,工程总量至今已完成98.4%,除一些设备保温、路面平整等“尾项”外,工程总体基本完成。各项“安检”、准备工作也陆续展开,为探寻个中奥秘,本报记者昨天独家专访了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副总裁翟鸿兴。
蒸汽水压全面产前测试
石油化工生产涉及高温高压和化学反应,危险系数较高。而且由于生产的连贯性,整个石化城一旦全面启动,就不能轻易停产———否则任何局部问题就会导致全系统“死机”的重大损失。南海石化项目基建工程最多时有两万多人参与建设,涉及270多家工程公司。大大小小的系统在安装后,能否合乎生产要求?翟鸿兴说,石化城已经全面开始了试产前的各项测试。
———虽没有正式投产,但现在中海壳牌厂区却四处“冒烟”,一派生产景象。翟鸿兴解释说,这是清扫安装好的工艺管道的重要过程:蒸汽吹扫,可不就是“四处冒烟”?据了解,需要吹扫的纵横交错的管线达1400多公里长。
———化工系统和管道,生产时会内充各种原料或产品,它们在各种压力条件下会不会“冲”出来?进行前期水压试验是可靠的保证措施之一。这一步骤会根据不同设备准备不同的压力,从正常大气压的1/7到常压的3000倍。总共要测试多少系统?目前约2900个。
———全厂主要设备有4000多台,在运转过程中有的转速会达到每分钟两万转。应对这些高的转速除润滑油外,还有水冷。
———中海壳牌人员精简,所有设备主要通过两个中央控制室进行控制,因而就非常依赖设备上各种自控仪表。这些新仪表在使用前必须一一校准,粗略算下来就有3.8万/台套。而在厂区内传递各种信号的信息电缆,密密麻麻达5300公里长———而从广州到北京的直线距离才2000公里。
“粗细通吃”看市场“下菜”
中海壳牌的一套“苯乙烯单体/环氧丙烷装置”,是全国第一套也是全球第三套设备。再比如核心设备“乙烯裂解装置”,对原料的适应范围非常广,既可“吃”由炼油产生的石脑油等“细粮”,还可以吃直接由气田开发携带物凝析油等“粗粮”,这在国内化工史上尚属首例。原料选择宽泛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根据市场波动选择不同原料,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开倒车”下游产了供上游
南海石化总体有11套生产设备(即11个分厂),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上游产品作为下游环节的原料。如此大规模的“设备群”试产,显然不可能一天完成,也不可一次“点火”,而是要一个较长的“试产时间段”。为什么?因为这些设备启动需要“开倒车”。
所谓试产“开倒车”,即在试产时厂区内的最下游产品设备最先开启。比如,从丙烯—聚丙烯的生产环节,应是先试产聚丙烯系统,成功后再试产丙烯系统……依次“倒推”。
两年前预销售230万吨不愁
中海壳牌明年正式投产,会逐渐将产量推到230万吨水平,如此大产量“横空出世”,出现滞销怎么办?
“我们两年前就开始了预销售。”翟鸿兴说,所谓预销售,就是先从国外进口产品寻找买家,然后等中海壳牌投产后,用同样品牌和质量的产品进行销售替代。
另外就是寻找合作伙伴“隔墙共赢”,即吸引下游生产企业在周边建厂,通过管道就可以直接将原料输送过去。目前在中海壳牌周围,已有十几家大企业正商谈入驻。
翟鸿兴特别强调说,昨天与著名轮胎商普利司通商谈,就是他们要采购丁二烯和苯乙烯,做子午线轮胎。
投43亿美元员工才1300人
一般来说,紧跟石化产业的会有一个“石化城”———这有两层含义,一是产业规模大;二是就业人口多,动辄上万甚至10多万。中海壳牌投资43亿美元、年销售130亿元,是不是能广增就业机会?
翟鸿兴说,中海壳牌是一家高科技石化企业,自动化控制程度非常高。“企业员工只有1300人,而岗位最多设置也就是1500人”。